序
柳光辽
金建陵、张末梅伉俪,是南社张素先生的孙婿、孙女,和我一样,都是南社后裔。江苏省南社研究会成立前,没有见面的机缘;研究会成立,我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交汇,相识,合作得很愉快,于是越走越近。南社后裔进入南社研究领域,有责任搜集先人的诗文遗存,整理出年表或年谱,供研究者使用。在我,可以偷懒,别人已经做有现成的;金、张二位,却需要“白手起家”。据张素先生生前自述,抗日战火使“故宅中藏书散失殆尽,惟手稿仅存一二”。而侥幸留下来的那“一二”,却又在十年动乱中不知去向。金、张二位惟有下苦功夫,到旧日报刊、《南社丛刻》、《南社丛谈》里去翻找、去抄录。经过五年的寻寻觅觅,小有收获,整理、校订、笺注后,于上世纪末编成《南社张素诗文辑存》印行,在研究会内部交流。《南社张素诗文辑存》的主体,是先生在抗战烽火中写的《草间集》,这本诗集很受家乡丹阳人士的赞赏,纷纷抄录,因此得以流传。早年的《闷寻鹦馆诗钞》和《瘦眉词卷》,却只找到少许残篇,难窥全貌。《辑存》编好后,金、张二位约我写序,我写了以下的话:
“张素先生是南社早期社员,自幼喜吟诗,常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想写成诗词。中青年时期,为谋生背井离乡,四处奔波。飘泊孤寂的客旅生涯,丰富了先生的阅历,凝练了情感。晚年返乡,却又遭逢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为避战火,辗转颠沛于逃难途中,饱受沦陷之苦。先生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贴近百姓,了解百姓,是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他的诗词有很强的历史感和人民性。”
《南社张素诗文辑存》得到南社研究者的关注,纷纷提供他们见到的张素遗篇的线索。2007年,友人告知:上海图书馆藏有购自冷摊的《闷寻鹦馆诗钞》和《瘦眉词卷》抄本,张、金二位得讯很是高兴,决定去上海图书馆查阅,姜六驭先生(张素同乡好友南社姜可生的公子)和我陪同前往。24本手抄诗词在阅览室的长桌上摊开,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恐怕也是张素先生生前始料未及的。惊喜之后是惊叹,好厚哟!张素先生是一位勤奋而多产诗人。金、张二位决定请图书馆复印一套,回到南京后,立即动手辨正字体,输入电脑,再补入从其他地方收集到的遗篇,编辑成这本《南社张素诗文集》。
张素先生于1911年1月加入南社,3个月后,发生了广州黄花岗起义,9个月后,武昌首义推翻了清王朝。南社曾被誉为同盟会的宣传部,发起人是一群“想靠着文字有灵,鼓动一世的风潮”的同盟会员。张素先生,一位光绪朝的壬寅举人,按身份,可以是满清政府官吏候选人,却决意加入清廷掘墓人的行列。“得人心者得天下”,清王朝怎么能不覆灭呢!入社后不久,先生为讨生活,再次远赴关外,少有参加南社雅集的机会,但是他和社友有广泛联系,通信、唱和不断,对社内风云,也都坦言己见,是南社的基本群众。北洋政府时期,先生为哈尔滨《远东报》写了大量短评,抨击军阀逐鹿中原、祸害百姓,警示列强的侵华野心。“九一八”事变时,先生已经回到江南,他赋诗“莫谓强权弱者肉,要当生路死中求。愿将热血填辽海,便拟长驱复锦州”,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赞扬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敌。“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家乡丹阳陷入战火,先生孤身避难沪上,仍积极参加镇丹金溧扬五县旅沪同乡救济会主办的书画助振会的活动,为背井离乡的难民募款兴办自救工厂。晚年乡居,在敌伪统治下,面对饥寒交迫,先生“以著述吟咏自娱”,“遣有涯之生,无不足之色”,高昂着头颅走完他的人生路——可惜只差6个月,先生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庆祝抗日胜利的焰火。南社提倡气节,强调诗人自身的品格修养,认为“今日之文学,坏不在文学,其坏在人心风俗”,因此“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而尤重布衣之诗,以为不事王侯,高尚其志,非肉食者所敢望。”先生用他人生路上的一个个清晰的脚印表明,他是南社文化的创造者,是南社精神的力行者。“人民创造历史”,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理念的嬗变是历史前进的深层因素。《南社张素诗文集》提供了一位普通的南社社员的比较完整的思想历程,使我们可以多方位、多层面、动态地认识南社的历史作用,分析中国民主革命初期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特征,深入解读20世纪中国社会走向的历史必然性,从中获取镜鉴。
先生在白山黑水间客居多年,写了相当数量的“近代边塞诗”,塞外风光、关东习俗、百姓困苦都是先生吟咏的对象。先生的诗浅显,琅琅上口,加之我在哈尔滨读了6年军校,经历过同样的自然环境,很喜欢这些边塞诗。“江波卷地三十丈,夜夜蛟龙乘潮上。迳自一气奔向东,滔滔入海谁能障。一蚁之穴可溃堤,独漉独漉江心泥。撞金击鼓走相告,避水争赴城楼栖。”勾起我对1955年和1957年松花江两次水患的回忆,毕竟时代不同,中国人不再是一盘散沙,我们没有走避,不分昼夜死守险堤,保住了城市。江边公园里为此修建了抗洪胜利纪念碑。先生笔下的雪景多姿多态:“刚道重阳时节近,开门已见雪花飞”的早雪;清晨“琼株玉树粲成行”的雾凇树挂;“朔风猎猎吹,四野雪已集”的暴雪;“初闻声簌簌,旋见色皑皑”的夜雪,……,这些传神的诗句,唤起了对青年时就印刻在心头的北国绚丽风光的回忆,一种心的互通、美的交流油然而生,拉近了先生和我的距离。先生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皓首穷边”“羁人多感”或“去死者仅一间”的长谣短叹,是心的咏唱,和那种酸腐文人的花酒酬唱迥异,由此可见先生的诗学品格。先生与友人谈论诗词时说:“学诗须学初唐诗,学词须学北宋词。初唐北宋不易到,清微远淡是我诗。”林友筠先生认为,“先生之诗,清利浅显,情景逼真,平淡中见秀气,有自己独到的风格。”说得极是。 有一段时期,旧体诗词被视为陈旧的、即将消亡的文学形式,遭到轻视,在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几乎没有它们的位置。但是,毛主席诗词成为20世纪最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各地诗词协会活跃兴旺的事实表明:旧体诗词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积淀着丰厚中华文化传统、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学和美学内涵,仍然魅力无穷。张素先生对早年的诗作,有过深刻反思,中、晚年的作品,在内容、风格、语言上都有极大变化,很平民化,在南社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他的文学创作在与时共进。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南社诗人中并不鲜见,曾以《太学二子集》少年成名的南社诗人林庚白和姚鵷雏,也有类似经历。这说明,南社的诗词没有固步自封,南社“尤重布衣之诗”的传统始终在发展着。研究他们的文学实践,对革新旧体诗词,客观地界定旧体诗词在当代文化百花园里的地位,将是有启发性的。
金、张二位从事南社研究十五年,成果甚丰。和一般南社后裔参与南社研究不同,他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单单把焦点集中在自己的亲属身上,而是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重视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他们是江苏南社研究会最早使用电脑网络技术的会员,通过网络掌握研究动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他们也是研究会里学术联系最广泛的会员,交流信息,决不藏私;他们更淡泊功利,讲究实干,乐于助人,保持着可贵的学术品格。我们之间的合作,就是想为南社研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没有个人的功利目的,因而轻松、单纯、愉快。
今天,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外侮内乱,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正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疾进,先辈们振兴中华的宏图,在一步步地实现。值此太平盛世,文化建设受到重视,先生的诗文失而复得,并将印行传世,金、张二位完成多年夙愿,可喜可贺,我虽然自惴学识有限,难于胜任,仍乐于努力写下这篇序言。